前路漫漫亦灿灿(抖音热门)异常火爆
最具实力派作家“爱吃番茄玉米的哈密瓜”又一新作《前路漫漫亦灿灿》,受到广大书友的一致好评,该小说里的主要人物是抖音热门,小说简介:前路漫漫亦灿灿...
(写在前面,第一部分只是起个引导作用,没什么重要的内容。如果没耐心,请直接从认识社会开始看)
认识世界
重新认识这个世界
二十五岁那年,我正式离开学校,进入社会。在人生的前二十五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追求,也没有什么想要出人头地的高大理想,更没有做过什么成绩,我就这样懒懒散散的、平平淡淡的混到了毕业。在离开学校之前,我心里面只想做两件事,第一件事是找一份不用太过劳累的工作养活自己,第二件事是把我喜欢姑娘娶回家。我这个人真的没什么人生追求,也没有要追求卓越,成为人上人的想法,最大的愿望大概是能够心安理得的混吃等死。原以为这是个要求极低的想法,后来才发现,混吃等死容易,心安理得可太难了。
我不爱读书,最讨厌的事就是考试,我讨厌一切标准化的答案。但是我又是一个爱看书的人,什么书都愿意看,什么书都想拿来翻一翻,看书对我来讲更多的是一个爱好,无关功利,甚至都不愿意记忆,我只是喜欢那种了解未知的过程。如果可以,我大概是极愿意一辈子捧着几本书,找一份不太累的工作就这样混吃等死的。毕业那年,我签了份实验室的工作,工作环境很好,我也愿意干,事实上,除了学习到的课本知识,我也不知道我能干嘛。我的家庭也没有对我有什么人生规划,在我的印象中,除了要求认真学习,考一个好大学,然后找一份好工作就没有别的要求了。毕业时的我,对这个世界不能说一无所知,了解的也极为有限。初入社会的我对这个世界有着无限的好奇,学校外的世界仿佛每一样都带给我新奇的体验,如果没有意外,我大概率是就这样懵懵懂懂的去融入这个社会。
当没有意外的时候,家庭大概率就会是最大的意外。或许是从小家庭给予的物质条件相对充分的原因,也或许是从小到大都一个人的原因,我个人对物质也没什么较高的要求,也没有什么准确的认识,在我的认知里对钱其实没什么概念。总之,我的意外来了,我爸以我从来没有吃过生活的苦为由,给了我两条路,要么去考编,要么去跟着他体验生活的苦。我这个人懒散惯了,也受不得约束,所以我没有答应去考编,那么我只好去跟着体验生活的苦。在接下来的一年,我的内心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开始我的吃苦生活之前,我跟我爸作了个约定,每个月给我三千块钱,我愿意跟着做一年。我计算着一年也有个三万多,此时的三万块对我来说是好大的一笔钱。做完约定后,我开始了我的吃苦生活。我爸盘了个小面坊,而我就跟着我爸送货,每天凌晨两点起床开始做准备工作,然后在六点开始,我开着家里面的三轮车走街串巷的开始为别人供货。这样的日子大概过了一年,我第一次看到了成年人是如何挣钱的,也是第一次看到了市井的真实生活。这一年,我对学校外的世界第一次有了具体的了解,但这一年也失去的太多太多。完全的跟原来的社会脱节,我的眼里再没有了天地广阔,有的只是一间小面坊和无休止的送货。第一次,我对这个世界产生了疑问,为什么他们能忍受这种无休止的劳作,为什么他们能生活的这样苦。第一次,我想要弄明白这个世界到底是怎么回事。
带着疑问,带着我爸给的五千块,我再一次踏上了离开家的路。我心里知道,我爸还是想要我去考编,在他的心里,稳定比什么都重要,可我不想,我还没吃够生活的苦,我这个人也受不了约束,一年的苦不足以让我对生活低头。我不太听话,我太不听话,我再一次开始了我的探索,我又找了一份实验室的工作。看着对小动物身上插满管子的工作,我再一次燃起了我的好奇,我太喜欢这份工作了,我想要去了解怎么给小动物做手术,工科生总是愿意亲近技术的,可我再一次碰到了意外。
疫情打乱了我所有的计划,身上的钱不能够支撑我去学习去探索,我没有办法自食其力,可我也不愿意去借钱,我总是不愿意麻烦别人,也不喜欢别人给我带来麻烦。还没有遭受社会的毒打,家里先给了我几巴掌,我没有妥协,刚准备重新开始,又被环境教育了一顿,这一棍着实敲得我晕头转向。本来就迷茫,这一棍让我再也看不到路,我彻底的找不到路了。这一次,我只想找一个稳定的地方重新去认识这个世界。踏上火车,踏上报考的路,踏上家里的期望,踏上了我想要的地方。我终于,找到了一个能够让我安心看书的地方,虽然它并不完美,虽然它无法让我完全专注的去寻找我想要的答案,但好在时间比较清闲,我正式开始了寻找答案的旅程,没成想,这一过就是五年。我忘了我那些奇奇怪怪的好奇,我也忘了我想要的姑娘,这一次,带着我的疑问,我只想弄懂一件事,这个世界到底他妈的是怎么个情况。
我总是太过懒散,又太过倔强。我开始了白天上班摸鱼,晚上看书追纪录片的日子。我喜欢上了深夜里无人打扰的思考,我喜欢上了废寝忘食的抽丝剥茧,我找了一个新的游戏,一个搭积木的游戏。我开始在脑子里面玩起了搭积木和拆积木的游戏,忘记了现实的所有事,旁若无人,毫不在意。这个世界开始像积木一样,在我脑子里面开始了无限的拆解和重组,我开始重新审视这个世界。
认识积木
所有的开始都是一件困难的事,好在我有时间,也很有耐心,我不在乎什么时候能够弄清楚,我只想追寻一个答案。
第一次拆解我无从下手,这让我意识到我知道的不够多,我开始看纪录片,开始看我曾经最不喜欢看的书,我开始去一点点的重新了解这个世界。从生命的起源开始,我将所有我曾经囫囵吞枣的知识慢慢的一点点的拿出来重新认识。
在面对一个混沌问题的时候,很多时候都会觉得两眼一抹黑,完全不知道从哪里抓起,但所有的问题总会有个开始。这个世界是一个连续的世界,所以我开始从生命的起源认识这个世界。
在三十多亿年,在一个不知名的海底出现了一个细胞,现代科学一般称之为最初原始细胞,而生命的故事也要从这个最初原始细胞开始讲起。经过复杂的化学反应,这个星球上诞生了第一个细胞,这个细胞承载了所有生物的最原始的特性——趋利避害。单独一个细胞不容易看出这种特性,但如果是观察一个单细胞生物,这种特性就会很明显。在我最初接触生物的时候,就开始接触了草履虫,在草履虫的观察中,能够很明显的看到草履虫是如何对环境的刺激作出应变行为的。在环境的变化中,草履虫会远离对自身生存有害的环境,转向对自身生存有利的环境。这是第一块积木,所有的生命都会接受环境的刺激而做出趋利避害的行为。
经过了漫长的生命演化,生命从单细胞生物走向了多细胞生物,又从海洋生物走向了陆地。不知何时,地球上出现了原始人,接下来开始认识“人”这种生物。可以知道的是,原始人的出现所要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如何获取生命生存下去的能源,而要获取能源第一个问题便是获取外界环境信息。哪些东西能吃,哪些东西不能吃,哪些会威胁到自身的生存,哪些能够提供生存的需要。这是一个长期的探索过程,而这个长期的探索过程出现了两个最有意思的东西:语言和文字。
当一个原始人在对外界客观环境的探索中,为了方便信息的传递,需要对客观事物进行描述,而语言就是第一步。我们无法知道语言是怎么诞生的,但可以想象,早期的原始人用音节对客观事物进行信息固定,比如树,当第一次面对树的时候是无法描述树的,但是当发出“树”的音节的时候,树与“树”便完成了一次信息固定,从此树便成了“树”。在不同的语系中有着不同音节对应着的信息固定,但“树”从来都是树,即客观事物不随音节的描述而偏移。在完成了音节对客观事物的信息固定后,便可以进行信息的传递了,原始的语言系统大概是很简单的,只需要进行客观事物的描述。随着时间的演变,抽象概念出现在了语言系统中,这极大的丰富了信息的传递度,也使得语言系统变得更完善。
语言系统的完善使得原始人能够对客观事物进行具体的描述,但这显然不够用,每个生命都会有终结的一天,而新的生命需要重新对生存环境进行认识。随着对环境了解的日益增长,岩画出现在了“人”的生命中,这是文字的开端。当“画”对“话”进行二次信息固定后,另外一种信息传递方式开始出现,即信息的传递开始脱离口口相传的形式,摆脱语言的束缚,开始以图画的方式跨越地域和时间完成信息的传递。
语言和文字的出现成了人类发展的第二块积木。语言的出现使得个体与个体之间有了合作的基础,文字的出现则能够让已经探索和总结过的的信息,能够跨越时间和地域完成信息的传递。在这里可以认识到的是,所有的生命活动本质上都是能量和信息的传递。食物是能量的传递,而语言和文字是信息的传递。经过漫长的迁徙和积累,原始人吃遍了全世界,爬到了生物链的顶端,完成了对这个星球上大部分信息的收集和总结,也获得了一个新的称号—智人。但资源是有限的,当地图出现的那一刻,世界就不再是无限的。这一次,新生的族群和原有的族群开始抢夺生存的资源,这里出现了第三块积木—分工合作。事实上,分工合作在任何群居的动物里面都能找到。
趋利避害的基因深刻在生命的本能里,语言和文字的出现完善了对信息的收集和总结,生存资源的争夺致使人类群体开始让分工合作走向社会化。
社会化
智人经过了漫长的和其他生物对资源的争夺历程,终于是智人开始称霸全球。这一次,爬上食物链顶端的智人,开始了无休止的内部竞争和对资源的争夺。为了更大的生存环境和更多的生存资源,智人开始让合作走向专业化,而这种专业化的分工合作便成了人类社会化的雏形。
分工合作的出现是人类发展史上又一块重要的积木。第一次是对信息的固定,第二次是对信息的探索和总结以及传承,而第三次,是对信息的分类和选择性学习。这一次,族群开始走向强大,也开始走向认知的迷雾。当分工合作开始后,没有个体会关心为什么需要分工合作,只需要去认识和学习部分经验就好,这极大减少了学习的成本。
认知是一条漫长而连续的道路,对单个群体而言,自身所处生存环境的理解和应对,导致分工走向了两个方向。农耕文化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它标志着族群从游牧生活过度到定居农业生活。但事实是,农耕文化受到地理条件的限制,充足的降水量和光照是农作物生长必要的两个条件,所以四百毫米等降水量线将群体的生存方向导向了两个方向——农耕生活和游牧生活。一部分群体继续过着原有的游牧生活,而另外一部分群体开始走向农耕生活。这两种生活方式让生存模式走向了两个方向,也让思维模式走向了两个方向。走向农耕生活的群体因为需要足够多的土地种植农作物,所以开始了对土地的争夺,而继续游牧生活的群体更多的依赖自然生存资源而继续原有的争夺。这两种生存方式产生了两种生存认识,一种“守”成了生存选择的优先级,而一种“抢”成了生存选择的优先级,“守”的群体只要能守住地盘就能保证生存需要的能源,而“抢”的群体则需要不断的寻找新的生存资源才能保证生存的延续。这是两种文明发展方向的思维基底,也是两种社会分工方向的行为基底。
对群体而言,“守”的群体需要做的事是:农作物的种植、族群的繁衍、地盘的扩大、防止外来族群抢占原有地盘;而对“抢”的群体而言需要做的事是:生存资源的寻找、族群的繁衍、抢占更多的生存资源、防止外来族群抢夺已有生存资源。所以在进行群体内部合作时,农耕文明需要的大概分工将群体内部分成了以下几类:农民、工匠、领导和防御队伍;而游牧文明的社会分工则为:牧民、工匠、领导和侦查队伍。对生存的需求让内部出现了相似的分工,但不同的生存需求也将两种生活的群体导向两种社会结构。农耕文明的社会结构更为紧密,而游牧文明的社会结构相对松散。
对地盘的需求和对生存物资上的需求让两种群体开始了各自的圈地运动,也让分散在世界的各个群体开始向着更大的群体开始演变。在群体相对较小的时期,分工和合作是一件很明显的事,每个个体都能准确的找到自己所处的分工位置,这个较小的群体现在称之为部落。随着各个部落的发展,和对地盘的需求,部落与部落之间终会迎来见面。随着部落的相遇,不同部落掌握的不同信息、资源和技术也开始了相遇。这种见面带来两个东西:地盘边界划分和互通有无,随着相遇也带来了仇恨和货币,这是人类战争的开始也是自我奴役的开始。对安全生存区域的需要、对生存物资的需要、对族群繁衍的需要以及对互通有无的需要等等,部落与部落之间开始了一场漫长而艰辛的探索和融合的道路,这条融合的道路不仅带了民族,带来了国家,也带来了战争和奴役,时至今日,这条道路也没有走完。
货币与战争
生存是所有生命的第一需求。在前面我们可以知道,以部落为单位的人类群体基本上完成了安全生存区域的建立、生存物资的保障。有了充足的食物和安全的生存环境,种群的生存就得到了保障,而为了加固这种保障,繁衍成了部落的第一需求。部落新生儿的增多在保障现有生存环境有足够的后续安全的同时,也必然的带来对需求的增多,即对更多生存物资的需求和更大安全生存区域的需求。随着生存区域的扩大,部落与部落之间的见面成了必然,而这种见面,带来了第一个需求——互通有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