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侧影徐志摩张幼仪已完结小说_小说完结版徐志摩侧影徐志摩张幼仪

小说推荐《徐志摩侧影》是由作者“胡俊修”创作编写,书中主人公是徐志摩张幼仪,其中内容简介:这是一部关于著名诗人徐志摩生平故事的书,诗人和情种,已然是徐志摩的大众化标签。鲜为人知的是,他还是怜惜长辈的好孩子,是勤奋努力的学霸,是朋友圈的核心,是最受学生喜爱的大学教授,他至死有着浓浓的家国情怀。不过这些,似乎都被他传奇般的婚恋故事所遮蔽。 本书另辟蹊径,讲述徐志摩的不同侧面,还原一个不一样的徐志摩。他与张幼仪的怨憎会、与林徽因的求不得、与陆小曼的爱别离,上演了怎样的悲欢离合;他遭遇空难又有哪些诡异的征兆;他身后的八宝箱之谜,为何成为一笔糊涂账等等,本书将一一解密。...

点击阅读全文

小说《徐志摩侧影》,现已完本,主角是徐志摩张幼仪,由作者“胡俊修”书写完成,文章简述:志摩又是家中的独子,那就是掌上明珠啊,从小就能吃香的、喝辣的,衣服穿最潮的,学校上最好的,打小就生活在祖母和父母的宠爱当中,被浓浓的亲情给包裹着。后来,志摩由于和张幼仪离婚、和陆小曼再婚的事情,大大拂逆了双亲,弄得爹妈的心情是糟糕透顶。于是有人据此认为,志摩对爸爸妈妈不孝顺,没感情。事情果真如此吗?...

徐志摩侧影

徐志摩侧影 阅读最新章节




考史诗所载,沉湘捉月,文人横死,各有伤心,尔本超然,岂期邂逅罡风,亦遭惨劫!

自襁褓以来,求学从师,夫妇保持,最怜独子,母今逝矣,忍使凄凉老父,重赋招魂?

—徐申如挽徐志摩

有人说,做一个19世纪的中国人,是莫大的灾难。因为那时的中国,内忧外患,无以复加,甚而民不聊生,衣食堪忧。

但是,这期间出生的志摩,却是个幸运儿,因为他是含着金汤匙来到这个世界上的。1897年初,志摩出生在浙江海宁硖石,老爸是当地首富、硖石商会会长徐申如。志摩又是家中的独子,那就是掌上明珠啊,从小就能吃香的、喝辣的,衣服穿最潮的,学校上最好的,打小就生活在祖母和父母的宠爱当中,被浓浓的亲情给包裹着。

后来,志摩由于和张幼仪离婚、和陆小曼再婚的事情,大大拂逆了双亲,弄得爹妈的心情是糟糕透顶。于是有人据此认为,志摩对爸爸妈妈不孝顺,没感情。事情果真如此吗?

其实,志摩是家里的乖乖儿。除了个人婚姻问题之外,志摩对父母亲,乃至于对祖母都是非常孝顺的,感情极深。祖孙之间、母子之间、父子之间,都很用情用心,充满了温馨的画面。不过,也有一些无法弥补的遗憾。

1.志摩和祖母

和中国大多数孩子一样,志摩从小也享受着隔代亲,特别是奶奶的宠爱。志摩6岁的时候,爷爷就去世了,所以志摩对爷爷没啥印象。在小小的志摩心中,祖母是至亲至爱的长辈,是“爱我疼我宠我的好祖母”。

志摩和祖母感情非常深厚,有许多具体的画面。孩提时代,祖母的特别宠爱,是志摩记忆犹新的小幸福。志摩深情回忆了儿时温馨的场景:

早上走来祖母的床前,揭开帐子叫一声软和的奶奶,她也回叫了我一声,伸手到里床去摸给我一个蜜枣或是三片状元糕,我又叫了一声奶奶,出去玩了,那是如何可爱的辰光,如何可爱的天真……(徐志摩《我的祖母之死》)

人在小时候,快乐很简单,一颗糖也能叫人乐和半天。奶奶每天变着花样给志摩好吃的,志摩是哇哈哈啊哇哈哈,每天脸上都笑开颜。

1918年夏天,志摩21岁那年,从上海启程,赴美留学。年近八旬的祖母,亲自到上海码头给志摩送行,依依不舍。志摩在美国、英国留学那几年,奶奶在家里,天天烧香拜佛,吃素念经,为远在海外的孙子祈福。

奶奶对志摩情深似海,志摩对奶奶也很上心。他在给父母的家书里,常常对奶奶念念不忘,并且憧憬着归来之后,跟奶奶享受天伦之乐的场景。

志摩在信里说,他对祖母的深情,非言语能及,还畅想归国后和祖母相聚的天伦之乐。志摩在1920年11月26日致父母信中说:

儿爱祖母非言语可宣,儿愿与老人共品清茶,儿愿坐老人怀听讲长毛故事。儿愿讲外国故事逗老人大笑,老人必喜听外国鬼子家庭社会情状,种种天伦乐事,将来儿归日当痛一畅叙……

志摩想着自己能坐在奶奶怀里,听奶奶讲那过去的故事,特别是太平天国的故事,又想着自己给奶奶讲外国的风土人情,奶奶哈哈大笑,那画面一定是其乐融融,满满的亲情,羡煞旁人也。

1922年10月15日,志摩留学归国,船在上海靠岸。80多岁的老奶奶,提前赶到了上海,由于腿脚不便,待在客栈里等志摩。志摩看到“老祖母的不减的清健”,心里感到很安慰。

据陈从周先生编的《徐志摩年谱》说,第二天,志摩专程陪同祖母,赶在重阳节之前,前往浙江舟山的普陀山烧香,为祖母祈寿。

奶奶给志摩念经祈福,志摩陪奶奶烧香祈寿,可见祖孙俩感情深厚。

可惜只过了一年,84岁高龄的祖母突然中风。那是1923年的8月18日,志摩正在北戴河陪老师梁启超休养,当晚收到电报,说“祖母病危速回”。

志摩心急如焚,立马收拾行装往老家赶,不料路上却因为大水冲毁了铁路耽搁了,辗转四天才赶回老家。而且,火车从天津到达上海站的时候,晚点一分钟,刚好错过了一辆从上海去硖石的火车。志摩焦灼万分,可惜行李又太多,假如空手的话,他恨不得跳下车去,追赶那趟火车。志摩难过担心。他最担心什么呢?担心见不上奶奶最后一面。

所幸的是,志摩到家的时候,奶奶还活着!志摩来到奶奶跟前,轻声地呼唤:“奶奶!奶奶!”奶奶没有反应。想着奶奶将不久于人世,志摩热泪盈眶。

奶奶,奶奶—她也真没有听见,难道她真是病了,真是危险,这样爱我疼我宠我的好祖母,难道真会得……我心里一阵的难受,鼻子里一阵的酸,滚热的眼泪就迸了出来。(徐志摩《我的祖母之死》)

1923年8月27日,祖母去世,志摩仿佛感到时间在这一刻停止。志摩说自己“是智识愈开流泪愈少的一个人”,但是祖母去世,他“却也真的哭了好几次”,一次是陪姑母哭的,一次是陪祖母当年的陪嫁丫鬟哭的,还有几次是陪着父亲哭的。

志摩回忆说:

我也是智识愈开流泪愈少的一个人,但这一次却也真的哭了好几次。一次是伴我的姑母哭的。她为产后不曾复元,所以祖母的病一直瞒着她,一直到了祖母故后的早上方才通知她。她扶病来了。她还不曾下轿,我已经听出她在啜泣,我一时感觉一阵的悲伤,等到她出轿放声时,我也在房中歔欷不住。又一次是伴祖母当年的赠嫁婢哭的。她比祖母小十一岁,今年七十三岁,亦已是个白发的婆子,她也来哭她的“小姐”,她是见着我祖母的花烛的唯一个人,她的一哭我也哭了。

再有是伴我的父亲哭的。我总是觉得一个身体伟大的人,他动情感的时候,动人的力量也比平常人伟大些。我见了我父亲哭泣,我就忍不住要伴着淌泪。但是感动我最强烈的几次,是他一人倒在床里,反复的啜泣着,叫着妈,像一个小孩似的,我就感到最热烈的伤感,在他伟大的心胸里浪涛似的起伏,我就感到母子的感情的确是一切感情的起原与总结,等到一失慈爱的荫庇,仿佛一生的事业顿时莫有了根柢,所有的快乐都不能填平这唯一的缺陷;所以他这一哭,我也真哭了。(徐志摩《我的祖母之死》)

志摩在老家为祖母守孝近三个月之后,仍然沉浸在对祖母的无限追念之中。他将自己内心这份强烈的感情,化作一篇饱含深情的散文《我的祖母之死》。近万字的篇幅,字里行间,无一不渗透着对祖母的深情、尊爱、不舍与颂扬。

在志摩心里,祖母的一生,是为全家操劳的一生。

我的祖母,在那旧式的环境里,到我们家来五十九年,真像是做了长期的苦工,她何尝有一日的安闲,不必说子女的嫁娶,就是一家的柴米油盐,扫地抹桌,哪一件事不在八十岁老人早晚的心上!我的伯父快近六十岁了,但他的起居饮食,还差不多完全是祖母经管的,初出世的曾孙如其有些身热咳嗽,老太太晚上就睡不安稳……

志摩这里说的祖母的曾孙,就是志摩自己的儿子徐积锴,小名阿欢。志摩说自己和祖母的深情是难以言表的。对祖母的唯一报答,就是向她学习,尽到在人世间的职责。志摩说:

她爱我宠我的深情,更不是文字所能描写;她那深厚的慈荫,真是无所不包,无所不蔽。但她的身心即使劳碌了一生,她的报酬却在灵魂无上的平安;她的安慰就在她的儿女孙曾,只要我们能够步她的前例,各尽天定的责任,她在冥冥中也就永远的微笑了。

2.志摩和母亲

志摩的母亲叫钱慕英。1897年,23岁的钱慕英生下了志摩,志摩是父母的独子。钱慕英给了志摩全部的母爱。遗憾的是,志摩没有留下太多的文字,怀念自己儿时和母亲相处的欢乐场景。不过,在志摩写的一首诗《给母亲》里,他还是回忆了儿时躺在母亲怀抱,感到无比亲切和安全。儿时的志摩,每天都是跟着母亲转来转去,母亲到哪,他就到哪,小小跟屁虫一个。母亲是他注意力的中心,是他生活的主心骨,是他心里的太阳。这也说明,小小的志摩,也是有着深深的恋母情结的。

志摩的诗《给母亲》是这样写的:

母亲,那还只是前天,

我完全是你的,你唯一的儿;

你那时是我思想与关切的中心:

太阳在天上,你在我的心里;

每回你病了,妈妈,如其医生们说病重,

我就忍不着背着你哭,

心想这世界的末日快来了;

那时我再没有更快活的时刻,除了

和你一床睡着,我亲爱的妈妈,

枕着你的臂膀,贴近你的胸膛,

跟着你和平的呼吸放心的睡熟,

正像是一个初离奶的小孩。

但在那二十几年间

虽则那样真挚的忠心的爱;

我自己却并不知道;“爱”那个不顺口的字,

那时不在我的口边,

就这先天的一点孝心完全浸没了

我的天性与生命。

这来的变化多大呀!

这不是说,真的,我不再爱你,

妈!或是爱你不比早年,那不是实情;

只是我新近懂得了爱,

再不像原先那天真的童子的爱,

这来是成人的爱了;

我,妈的孩子,已经醒起,并且觉悟了

这古怪的生命要求;

生命,它那进口的大门是

一座不灭的烈焰—爱—

谁要领略这里面的奥妙,

谁要觉着这里面的搏动,

(在我们中间能有几个到死不留遗憾的!)

就得投身进这焰腾腾的门内去—

但是,妈,亲爱的,让我今天明白的招认

对父母的爱,孝,不是爱的全部;

那是不够的;迟早有一天,

这“爱人”化的儿子会得不自主的

移转他那思想与关切的中心,

从他骨肉的来源,

到那唯一的灵魂,

他如今发现这是上帝的旨意

应得与他自己的融合成一体——

自今以后—

不必担心,亲爱的母亲,不必愁,

你唯一的孩儿会得在情感上远着你们—

啊不,你正应得欢喜,妈妈呀!

因为他,你的儿,从今起能爱,

是的,能用双倍的力量来爱你,

他的忠心只是比先前益发的集中了;

因为他,你的孩儿,已经寻着了快乐,

身体与灵魂,

并且初次觉着这世界还是值得一住的,

他从没有这样想过,

人生也不是过分的刻薄—

他这来真的得着了他应有名分,

因此他在感激与欢喜中竟想

赞美人生与宇宙了!

妈呀“我们俩”赤心的,联心的爱你,

真真的爱你,

像一对同胞的稚鸽在睡醒时

爱白天的清光。

1918年8月,徐志摩赴美留学,母亲亲自去上海码头送行。1922年10月,志摩从英国回来,母亲又去上海迎接。虽然没有亲自去码头,是在一家叫三泰的客栈里,陪着婆婆,等丈夫带了儿子回来。志摩出国四年多的时间里,做母亲的是望眼欲穿。

志摩在日记里,回忆了见到母亲时的欣喜和怜惜:

后来回三泰栈,我可怜的娘,生生的隔了五年,也只有两行热泪迎她唯一的不孝的娇儿。但久别初会的悲感,毕竟是暂时的,久离重聚的欢怀,毕竟是实现了。

志摩和第一任妻子张幼仪离婚,后来又和陆小曼结婚,对此他的父母亲是很不情愿的。实际上,志摩的父亲徐申如,自始至终都是排斥陆小曼的。

1926年底,志摩和陆小曼结婚之后,就回硖石和父母同住。结果呢,父母亲看不惯陆小曼太“作”。陆小曼一会让志摩吃她的剩饭,一会让志摩抱她上楼。本来在今天看来,这都是小两口秀恩爱,不碍事,但是志摩的父母看不惯,觉得陆小曼都是个成年人了,怎么还这么嗲声嗲气。于是乎,他们找张幼仪同住去了,当时张幼仪和志摩离婚了,但志摩父母认她做干女儿。

后来,志摩试图拉近小曼和父母的关系,但效果并不好。这样一来,志摩和陆小曼的婚姻生活质量,就成了志摩老妈的一块心病。

志摩感到很愧疚,同时他又担心老妈,怕她老人家焦虑过度,心情抑郁,最后身体会吃不消。他写信劝母亲,儿孙自有儿孙福,让母亲心要放宽一些,这样身体才能好。母亲舒坦了,父亲才能舒坦,全家也就都过得舒心了。如果母亲心情不好,身体不好,全家都会闷闷不乐,过得一地鸡毛。

1929年9月26日,志摩写家信,苦口婆心劝老妈看开些,说:

儿最引以为虑的,是妈妈的身体。……只求妈能看开些,决心养好身体,只要精神一健,肝肠自然平顺,看事情亦可从好处着想。爸爸本性是爱热闹豁达大度的,自无问题。我等亦能安命,无所怨尤,岂非一家和顺,人人可以快乐安慰?妈总要这样想想才好。……妈又何必执意悲观,结果一家人都不愉快,有何好处?……万事总当从亮处看,一家康宁和顺,已是幸福,理想是做不到的。妈能听儿解劝,则第一要事就该自己当心养息。儿等在外做事,但盼家信来说爱亲身体安健,心怀舒畅。如得消息不安或不快,则儿等立即感受忧愁,不能安心做事矣。此点儿反复申说,纯出至诚,尚望爸爸再以此向妈疏说,同意好好看顾妈心,说说笑笑。

常言道,儿行千里母担忧。其实,做儿子的,又何尝不时刻挂念着母亲呢?志摩在信里反复劝说母亲放宽心,还让爸爸劝说妈妈,真的是苦口婆心。今天做儿子的,又有几人能有这样的耐心呢?

1931年初,志摩到北大教书后不久,恰逢母亲病危。4月间,他回海宁硖石看望,日夜守护病危的母亲。4月23号,母亲病逝,享年58岁。志摩悲痛万分,却又无人诉说。

当天,志摩提笔给好大哥胡适写信,诉说丧母之痛。志摩知道,好大哥胡适对母亲感情也很深,也经历过丧母之痛。志摩说:

我的母亲已于半小时前瞑目(星期三十一时二十五分)。她老人家实在是太可怜了,一辈子只有劳苦和烦恼,不曾有过一半天的清闲。回想起来,我这做儿子的也真是不孝,受了她生养天大的恩惠,付还她的只是忧伤……

我有五六天不曾解带,有好几次想写信但一行都写不成,方才经过一阵剧烈的悲痛,头脑倒觉得清静些,因此坐下写几行给你,一来报丧,二来我知道你是最能同情,因为你也是最不忘母惠的一人。可怜我从此也是无母的人,昊天罔极,如何如何!

3.志摩和父亲

志摩和父亲徐申如关系,可以分为两段来讲:前半段父慈子孝;后半段因为志摩婚姻问题,父子反目。

(1)前半段—父慈子孝

说句心里话,徐申如作为父亲,还是相当称职的。他好比一棵大树,撑起了儿子志摩的广阔天空。好像今天歌里唱的:“宝贝,宝贝,我是你的大树,一生陪你看日出!”

为什么说徐申如是个称职的父亲呢?因为,他做了一个父亲该做的,而且做得很用心、很到位。特别是在对志摩的教育方面,徐申如千方百计做到最优。

为了让儿子赢在起跑线上,志摩4岁时,徐申如便迫不及待地为他聘请塾师,办家塾,进行启蒙教育,又请当地名师给他上课。后来,徐申如让志摩上浙江最好的中学杭州府中,又送他上最好的大学北京大学。

1918年,徐申如又出资1000块大洋,让志摩拜在学界巨擘梁启超门下。梁启超后来让志摩做泰戈尔访华的陪同和翻译。这样的机会,别人可是想都不敢想啊!只有羡慕嫉妒恨。

也是在1918年,徐申如出钱,让志摩到美国自费留学两年,后来又到英国留学两年。

志摩在求学时代走的每一步,当爹的都是精心设计,慷慨花钱,反正徐申如是个挣钱能手。

志摩回国工作之后,徐申如也是出谋划策、出钱出力,为儿子打造“高大上”的朋友圈。为了让留学归来的志摩融入北京上流社会,徐申如出钱,让志摩组织了一个聚餐会。

参加聚餐会的,都是些什么角儿呢?是梁启超、胡适、林语堂、林徽因、郁达夫这样的社会名流。志摩又出场地,又出钱,定期请大家吃大餐,大伙总得给他面子吧?聚餐会是文学社团新月社的前身,志摩后来成了新月社的灵魂人物。

说完老徐对志摩读书、工作的上心,再来说说他对儿子婚事的考虑。

从徐申如的立场来看,他替志摩答应和张幼仪的婚事,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凭借张家的权势和财力,他们徐家可以把生意越做越大,志摩也能少奋斗三十年。

后来徐申如反对志摩和陆小曼的婚事,也有他过来人的道理。老徐也是替儿子着想,希望志摩身边有个能把他照顾得妥妥帖帖的女人。从后来的实际情况来看,陆小曼的确不会踏踏实实照顾丈夫,过柴米油盐的日子,还经常惹得志摩着急上火。

如此种种,徐申如对儿子志摩可谓尽心尽力尽责,志摩也非常敬爱和心疼父亲。志摩在国外留学期间,经常给父亲写信,汇报学习生活情况。1922年10月志摩从英国回来,徐申如亲自到上海码头迎接。一年后,志摩在日记里回忆当时的情景,他在船上看到日渐苍老的父亲,心疼不已,热泪盈眶:

去年的十月十五日,天将晚时,我在三岛丸船上拿着望远镜望碇泊处的接客者,渐次的望着了这个亲,那个友,与我最爱的父亲,五年别后,似乎苍老了不少,那时我在狂跳的心头,突然迸起一股不辨是悲是喜的寒流,腮边便觉着两行急流的热泪。

(2)后半段—父子反目

志摩和张幼仪离婚,要和陆小曼结婚,让老徐失望透顶。志摩觉得很是愧疚,1925年9月,他在给好大哥胡适的信里,表达了对父亲的愧疚与心疼:

她老人家自己也瘦得可怜,爸爸也得了风湿在肩背上……全家都带病容,但老人见了我却很欢喜,可怜他们真不幸,生了我这样浪漫性的儿子,又只有这一个!

志摩为了让父亲放心,甚至一度产生了放弃陆小曼的想法。当然,后来他还是听从内心,和陆小曼结婚了。

父子俩后来还是因为志摩和小曼的婚姻,反目成仇。

徐申如为何不接受陆小曼做自己的儿媳妇呢?一是因为陆小曼是二婚,让老徐他这个地方首富,被人嚼耳根子,脸上挂不住。二呢,陆小曼在志摩面前,没有想象中的人妻的贤惠和沉稳,相反又是撒娇又是卖萌,“作”个不停,徐申如看了反胃,简直要吐。所以徐申如和陆小曼、徐志摩分开住,而与前儿媳、干女儿张幼仪同住。

婚姻得不到老爸的祝福,志摩心里很累。1928年,志摩和陆小曼为父亲庆祝生日之后,便很少回老家。

1931年4月,志摩母亲病危,小曼想在她床前照料尽孝,没想到的是,徐申如却拒绝小曼回硖石照顾老伴,志摩也就罢了。

更可气的事情,还在后头。1931年4月23日,志摩母亲去世,陆小曼身着一袭黑纱,从上海回硖石给婆婆奔丧。徐申如竟然让人在半路上,把陆小曼给截住了,愣是不让她进门披麻送葬。要知道,陆小曼可是徐申如当时唯一合法的儿媳妇啊!

志摩万万没想到,父亲这次做得如此决绝,让小曼颜面扫地,让自己十分寒心。志摩当晚便顶撞起父亲来,替小曼据理力争。

徐申如见心爱的儿子竟在母丧期间,不思悲痛,却为了维护妻子,破天荒地跟自己吵了起来,一时悲愤难抑,跑到妻子灵前放声大哭,亲友劝都劝不住。一个对儿子寄予厚望的父亲,一个从小敬爱父亲的儿子,从此反目。

1931年4月27日,志摩在给妻子小曼的信里,表达了自己与父亲反目的悲伤:

再加不公道的来源,即是自家的父亲,我那晚挺撞了几句,他便到灵前去放声大哭。外厅上朋友都进来劝不住,好容易上了床,还是唉声叹气的不睡。我自从那晚起,脸上即显得极分明,人人看得出。除非人家叫我,才回话。连爸爸我也没有自动开过口。……并且现在母亲已不在。我这份家,我已经一无依恋。……这次拒绝你,便是间接离绝我……

本来父子之间情深义重,父慈子孝,却因为徐申如坚决排斥陆小曼,最终走向了决裂,令人扼腕叹息。

志摩心里苦,当爹的估计也难受。更让徐申如万万没有料到的是,半年之后,志摩竟然永远离开了自己。噩耗传来,年近六旬的徐申如心里凉凉的。他老泪纵横,凄然长叹。

斯人已逝!那么,志摩在老爸心里有着怎样的分量呢?我们看看徐申如给儿子的挽联,是怎么写的吧:

考史诗所载,沉湘捉月,文人横死,各有伤心,尔本超然,岂期邂逅罡风,亦遭惨劫!

自襁褓以来,求学从师,夫妇保持,最怜独子,母今逝矣,忍使凄凉老父,重赋招魂?

要弄清志摩在父亲心中的分量,只要明白这副挽联上联中的“沉湘捉月”说的是谁就行了。“沉湘”,是指屈原,他在湖南汨罗江抱石自沉。“捉月”,是指李白,传说中他因为喝大了,追赶水里的月亮,结果殒命。志摩的文学成就和高度,在父亲心中堪比屈原、李白,是父亲的最大骄傲啊。

挽联的下联说:“自襁褓以来,求学从师,夫妇保持,最怜独子,母今逝矣,忍使凄凉老父,重赋招魂?”

意思是说:“儿子,你从小到大,都是爹妈的心头肉,爹妈的骄傲。你妈半年前就去世了,我中年丧偶,痛彻心扉。现在你又走了,让我老来丧子,再次心碎。你怎么忍心呢?唉,这、这、这让我情何以堪?我还有什么寄托呢?”

这就是志摩和祖母、和母亲、和父亲的关系。志摩是家中的独子,自幼生活在祖母和父母的宠爱当中,生活无忧,学习顺当。从一些细节来看,志摩是个大孝子。除了在与陆小曼结婚的事情上,任性而为,听从自己之外,其他的时刻,志摩对父母亲,乃至于对祖母感情都极深。他们祖孙之间、母子之间、父子之间,都很用情用心,其乐融融。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读书人多有这样的理想和担当,志摩也不例外。“齐家”,享受天伦之乐,家庭温馨,是读书人生命中的重要单元和关键一环。然而,现实却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结果成了,“称心快意,几家能彀”?事无十分满。志摩与亲人之间,也有一些永久的遗憾。或许,这就是人生,这就是亲情的真实况味吧。

点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