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中文网:值得大家信赖的小说阅读站

全站导航 最近更新 标签云 搜索 网站地图

李白袁枚(六零后的童年)最新章节列表_(李白袁枚)六零后的童年最新小说

李白袁枚(六零后的童年)最新章节列表_(李白袁枚)六零后的童年最新小说

都市小说
2024年02月28日 00:54:48
李白 袁枚 都市小说
用户62022307
书名叫做《六零后的童年》的小说,是作者“用户62022307”最新创作完结的一部都市小说,主人公李白袁枚,内容详情为:六零后的童年是最丰富的童年,前承丰厚的传统,启后巨大的变化,相对安逸稳定,简单纯真,丰富多彩,自然和谐,是一代人挥之不去的...

李白袁枚(六零后的童年)最新章节列表_(李白袁枚)六零后的童年最新小说

《六零后的童年》内容精彩,“用户62022307”写作功底很厉害,很多故事情节充满惊喜,李白袁枚更是拥有超高的人气,总之这是一本很棒的作品,《六零后的童年》内容概括:就做好了。豆包做好后,就要下锅蒸了。由于豆包蒸熟时很黏,为防止粘连,每个豆包底下都要裹上一片苏子叶。买来的苏子叶是干的,穿成串的。需要先用水泡,待其吸水舒展后,再一个个分开展平,叠在一起备用。豆包蒸熟后,要先凉一会儿,然后一个个取出,放在盖帘上,在室外冷冻。冻好后,放入缸中储存。缸可放在杂物间或室外,豆包始终处在冰冻状态,可保存一个冬天。冬天的鱼和肉也是这样储存的。......

六零后的童年


《六零后的童年》阅读最新章节

东北气候寒冷,有些独特的生活习惯。人们都知道,东北屋中有炕,既是寝具,也是供暖设施。此外,关东三大怪“窗户纸糊在外,妇女叼着大烟袋,养活孩子吊起来”也广为人知。童年时期,母亲那一辈的妇女,还都普遍抽烟,哄孩子睡觉的摇篮(我们称为“悠车”),也很常见,窗户纸更是每年入冬前必糊的。但随着社会飞速发展,前两怪已成为历史云烟,唯有糊在外的窗户纸还很常见,可以预见,随着窗体材料的升级换代,它很快也将走进历史,为先进简易的密封手段所替代。

夹障子

童年时,虽然各家都有院子,却没有院墙,自然也没有院门了。院子不算小,长约10米,宽约5米,秋冬无遮无拦,春夏则“夹障子”围合,靠房墙处开一个门,供进出之用。两家障子间是一条1米多宽的通道,用于连接内外。

障子多用秫秸夹成。具体过程是:先用铁锹挖出一条一锹宽深的浅沟,然后开始夹障子。夹障子从一端开始。将一根根去掉叶子的秫秸置于沟中,以一指左右间隔直立,横向用三道秫秸固定,下面的那道用一根,埋在土里或贴近地面,中间的那道也用一根,穿插在秫秸之间,上面的那道里外各一根,用细麻绳或破布条勒紧,将挖出的土回填,两侧踩实,障子就夹好了。夹障子至少两人才能完成,因为秫秸既有竖直摆放的,也有水平放置的,需要同时关照好,仅凭一个人两只手是做不到的。夹障子一般是夹一段勒一段埋一段,然后再逐段延伸,直至完成。起始两端各插牢一根圆木作为依托。

障子的结构很科学,既围出了边界,也看得到院内,透得了风,不易被风吹倒,也挡得住鸡鸭,保护幼苗不被啄食。夏天时,常有蜻蜓立在秆头,给小孩子带来一份童趣。障子没有院墙的功能,主要是保护院中的作物,因此都是开春夹障子,秋后拔除。因为到了秋天,障子就完成了使命,而且经过春夏的日晒雨淋,已经糟朽不结实了。另外,秋天每家都要在院子里挖菜窖,以储存白菜、土豆、萝卜等蔬菜,建菜窖不仅要挖土,也需要木杆、玉米秆等材料,这时如果不拔除障子,反倒成了累赘。

后来随着新品种高粱的推广,如“海南岛晋杂五”等,传统的高秆低产高粱被大面积取代,新品种虽然抗倒伏高产,但植株低矮,不适合夹障子,玉米秆随即取代秫秸成了夹障子的材料。玉米秆比高粱秆粗且矮,夹障子时也不除去叶子,夹出的障子密不透视,观感性远不及秫秸障子。

挖菜窖

当时没有反季节蔬菜,只有时令蔬菜,因此冬天吃的蔬菜要在秋天大量储存,称为“冬储菜”。冬储菜主要是大白菜、土豆、萝卜,是秋季产出的蔬菜。由于量大,室内储存既缺乏空间,也因温度不定容易腐烂,因此需要挖菜窖储存。菜窖温度恒定,大约在两三度左右,很接近现在冰箱冷藏室的温度,蔬菜不易腐烂,而且随用随取,加上还要定期检查,因此很少烂菜。

菜窖就挖在自家院子里,一般要一两天才能完成。首先要挖正方形或接近正方形的窖室,长宽深都在两三米左右。挖好窖室后,就要搭窖盖。将几根长木平行搭在窖室两侧,然后敷上一层厚厚的玉米秆,再将挖出的土敷在玉米秆上,形成一个梯形平台。土要踩实,以利保温。在窖室一角留一个半米左右见方的出口,供上下之用,平时用厚厚的草垫苫上,进出时打开。上下菜窖要用梯子。梯子放在室内,用时从窖口放入,出窖时取出。取菜一般两人配合,一人进窖取菜,一人在外,将拴了绳子的土篮放进窖里,里面的人将菜放入篮中,外面的人将土篮提出窖外。取完菜后,重新将草垫苫好。

储存的菜,一般能吃到正月,到了农历二月,也就是阳历3月,就没菜可吃了。这时已临近春天,要将完成了使命的菜窖拆除填平,准备种园子。拆窖就容易多了,毕竟拆架比搭架容易,填土比挖土省力,半日功夫,即可将窖室填平。夏天雨后,常常能看到窖坑位置,因回填不易密实,往往会有所沉陷,但不影响作物生长。

下大酱

东北有许多带“大”字的食物,如“大饼子大碴子大酱”,称其为“大”,并不是因为它体量大,如“大白菜大萝卜”,而是因为它是主要食物,一年四季的当家主角。人们对它们的情感是复杂的,比如“大饼子”,当时是绝对的主食,对于农业户口来说,其所占比例,高者可达80%,低者也不少于50%,既不能不吃,又不爱吃,可谓是爱恨交加。玉米面很粗,做成的大饼子,吃起来拉嗓子,不借助汤水,很难下咽。最初的玉米面,是不去皮的,尤感粗糙,一般是就着熬菜、菜汤等吃下去。后来演变为去皮了,玉米面细腻多了,做出的大饼子也容易下咽了,后来又发展到在面里放“糖精”,糖精甜度超大,只需一点点,十多个大饼子都很甜,虽然经过一系列的改善,人们仍然不爱吃。

对于大酱,人们则是喜食的,是每天不可或缺的作料。

大酱历史悠久,据说隋唐时期,生活在东北的靺鞨人就已经食用了。

大酱一般有蘸、拌、炸三种吃法。一般的蔬菜都可以蘸酱吃,尤其是辛辣的大葱、辣椒,黄瓜、小白菜、生菜、萝卜缨子也是常见的蘸酱菜。理论上,任何蔬菜都可以蘸酱吃。烀土豆、烀茄子是常见的拌菜,夏秋季节,是常见的晚饭的主菜;大豆腐多数也是拌酱吃的,尤其是没有蔬菜的春季。炸着吃的主要是炸辣椒酱。将晒干的红辣椒用剪子剪成碎末,入锅放油炒出香味,加入大酱烧开后再“咕嘟”一会儿,炸辣椒酱就做成了。辣椒酱为人喜爱,一方面辣椒酱香味浓郁,另一方面辣椒能增进食欲,有了它,不爱吃的粗粮也能吃下许多。也可以炸鸡蛋酱,但鸡蛋少而珍贵,不及辣椒酱普遍。也有啥也不放,直接炸大酱的,由于放了油,比生酱要好吃很多。

制酱过程耗时很长。首先要烀酱,即煮黄豆。一般在秋天进行。用大锅将黄豆煮熟。煮熟的黄豆发生了神奇的变化,由圆形胀大成了椭圆形,呈褐色。

黄豆煮熟后,接下来便要“绞酱”。绞酱用绞酱机进行,每个地方都有绞酱的,事先和他联系好,到了约好的时间,他就会扛着绞酱机来到家里。绞酱机结构和绞肉机一样,黑铁制品,底下有底座,可放在桌子上,上方有一个向下内收的圆形进料口,下接一个水平的端部密布小圆孔的长筒,筒的后端有一个手柄。

绞酱在桌子上进行,将煮熟的豆子不断放入进料口,摇动手柄,绞碎的豆子便源源不断地从小圆孔中挤了出来,如同一根根喷涌的豆线,落入接收的盆中。将接绞好的豆子不断从盆中取出,直至搅完。

绞酱结束,结清钱款后,绞酱的就去下一家或回家去了。紧接着,要将绞好的豆子揉成一个个长方体的酱块,像枕头一样,然后用纸包好,放在事先在墙上固定好的木板上,让它发酵。

到了春天,经过一个冬天的发酵,酱块便面长出了绿毛,掰开后,能够看出白色的发酵痕迹,豆子颜色也变得更深了,有些发黑。此时,天气转暖,到了3月份,就要“下酱”了。所谓“下酱”,就是将酱块掰碎,放入酱缸里,再加盐加水,用“酱耙子”上下翻搅拌匀,称为“打酱”。所谓酱耙子,就是一根底部插有一块方木的木杆,上提下压时,酱体就会不断翻动。打酱是为了酱体均匀,持续发酵。

酱缸要置于阳光下,每天打酱一会儿。大约一个月后,大酱颜色就由发黑变成了黄色,标志着发酵完成,可以吃了。

发酵好的大酱也需日晒,也要定期打酱。白天要打开缸盖,吸收光热,为防止落尘,缸口要罩上纱布,周遭用绳子绑在缸体上。

酱缸不能进水,进水的话,酱会霉变败坏,不能食用。因此,下雨时首要的事情就是盖上缸盖,雨停后再打开。缸盖是铁制品,圆锥形体,下边有沿,能将缸口扣严。晚上或家里没人时,是要把缸盖盖上的,以防遭遇不测的降雨。

做豆包

“别拿豆包不当干粮。”初听这句话感到很诧异。因为童年时期,豆包是好东西,算得上美食,怎么会拿它不当干粮?查资料,有的说出自《新儿女英雄传》,而该小说讲述的是白洋淀地区的抗日故事,显然说的不是东北的事;有的说,其后面还有一句“别拿村长不当干部”,显然这不是我童年时期的用语,因为当时只有“大队书记”和“大队长”,而没有“村长”。

豆包,又称黏豆包,用黄米面和红小豆做成。黄米是糜子的籽粒磨成的米,外形和小米差不多,但粒大一些,黄米很黏,黄米面自然也黏。由于黄米面很黏,做豆包时要掺些玉米面。掺多少是有讲究的,掺少了,豆包就黏了,豆包间容易粘连,更重要的是浪费了宝贵的黄米面;掺多了,豆包就“笨”了,即不黏了,就不好吃了,一般掺40%左右玉米面。

红小豆是用来做馅的,需要事先煮熟。

做豆包一般在初冬时节。主要原因是当时没有冰箱,做的豆包量很大,必须借助冬天的寒气冰冻保存。

做豆包是很紧张很累人的,一般一两天之内要做出大量豆包。首先要和好面,其中一些面要用热水和,称为“烫面”,比蒸馒头、做大饼子和的面要复杂些。和好的面要放在炕上饧上一晚上。将黄米面揪成大小差不多的剂子,用手指按出空腔,放入豆馅,再合上,一个半圆状的豆包就做好了。

豆包做好后,就要下锅蒸了。由于豆包蒸熟时很黏,为防止粘连,每个豆包底下都要裹上一片苏子叶。买来的苏子叶是干的,穿成串的。需要先用水泡,待其吸水舒展后,再一个个分开展平,叠在一起备用。

豆包蒸熟后,要先凉一会儿,然后一个个取出,放在盖帘上,在室外冷冻。冻好后,放入缸中储存。缸可放在杂物间或室外,豆包始终处在冰冻状态,可保存一个冬天。冬天的鱼和肉也是这样储存的。

豆包随吃随取。一般馏着吃,即把冻豆包放入锅帘上热透再吃。吃的时候,苏子叶既可剥去也可吃掉。通常都被吃掉了。

豆包也有一个变种,名叫“黏火烧”。其实就是把豆包形状变成饼状,把蒸改为烙,材料不变。因为烙时要放油,因此黏火烧要比豆包好吃。

豆包也是童年的美好记忆。那时孩子在吃饭以外时间吃食物称为“盘”。平时可盘的只有大饼子。冻豆包自然是理想的盘的对象,因此,孩子们经常盘冻豆包,边啃边解冻边下咽,既不觉得凉,也不嫌费事。

小说《六零后的童年》试读结束,继续阅读请看下面!!!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