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中文网:值得大家信赖的小说阅读站

全站导航 最近更新 标签云 搜索 网站地图

陆纳陆羽小说叫什么名字_陆纳陆羽小说在哪里可以看

陆纳陆羽小说叫什么名字_陆纳陆羽小说在哪里可以看

其他小说
2024年02月04日 22:30:43
陆纳 陆羽 其他小说
晨曦小说
主角陆纳陆羽出自其他小说《中国茶文化》,作者“晨曦小说”大大的一部完结作品,纯净无弹窗版本非常适合追更,主要讲述的是:《中国茶文化》以历史发展为脉络,从汉魏六朝、唐五代、宗元、明清和现当代五个时代认述中国茶文化的萌芽、形成、发展和演变,包括...

陆纳陆羽小说叫什么名字_陆纳陆羽小说在哪里可以看

《中国茶文化》这部小说的主角是陆纳陆羽,《中国茶文化》故事整的经典荡气回肠,属于其他小说下面是章节试读。主要讲的是:过一年多努力,终于写出了我国第一部茶学专著,也是中国第一部茶文化专著——《茶经》的初稿,陆羽时年二十八岁。公元763年,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终于平定,陆羽又对《茶经》作了一次修订。他还亲自设计了煮茶的风炉,把平定“安史之乱”的事铸在鼎上,标明“圣唐灭胡明年造”,以表明茶人以天下之乐为乐的阔大胸怀。大历九年(774年),湖州刺史颜真卿修《韵海镜源》,陆羽参与其事,乘机搜集历代茶事,又补充《七之事》......

中国茶文化


《中国茶文化》免费试读

谈到中国茶文化的形成,不能不注意我国封建社会一个光辉的时期——唐王朝。而说起唐代茶文化,更必须注意一个光辉的人物:陆羽。对陆羽为茶学所作的巨大贡献,人们一直给予很高的评价。民间称他为“茶神茶圣茶仙”。旧时陶瓷业卖茶具附有一些精制的陆羽瓷像,必购成套上等茶具方能请得一枚“茶神”的尊像。我国历史上的茶人,无论文人、释道、达官贵胄,乃至皇帝,凡好茶者无不知陆羽之名,就是现代的茶学家也对其成就给予充分肯定。但是,对陆羽在文化学方面所作的贡献却认识得很不够。即使谈到文化,一般只是从茶艺角度加以讨论,对陆羽在构建整个茶文化学,特别是他在茶学中所渗透的理论思想和哲理的研究则更少。事实上,中国茶文化的基本架构是由陆羽搭设的。陆羽的《茶经》一出,中国茶文化的基本轮廓方成定局。我们不能仅从茶叶学或饮茶学问上去理解《茶经》。《茶经》是一种别具心裁的文化创造,它把精神与物质融为一体,突出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创造了一种自成格局而又清新无比的新的文化形式。

陆羽的茶文化思想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是一个光辉的时代创造了他光辉的思想。因此,在我们具体研究陆羽和他的《茶经》之前,不能不首先讨论这些重要的社会条件。

一、唐代茶文化得以形成的社会原因

唐代,我国茶的生产进一步扩大,饮茶风尚也从南方扩大到不产茶的北方,同时进一步传到边疆各地。正如《封氏闻见记》所说,中原地区自邹、齐、沧、隶以至京师,无不卖茶、饮茶。但是,仅仅是生产的扩大和饮茶之风的盛行,还不足以形成茶文化。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整个唐代经济、文化的昌盛、发展相关。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最兴盛的时期,尤其是中唐以前,国家富强,天下安宁,形成各种文化发展的条件。“安史之乱”后,虽然社会出现动乱,经济也出现衰退,但文化事业并未因此而停止发展。唐朝疆域扩大,又注重对外交往,当时的长安不仅是国内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国际经济、文化交流中心。中国茶文化正是在这种大气候下形成的。具体说来,茶文化所以在唐代形成,还有以下几个特殊条件及社会原因。

1.茶文化的形成与佛教的大发展有关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逐渐向全国传播开来,为社会各阶层所接受。尤其在隋唐之际,由于朝廷的提倡,佛教得到特殊发展,使僧居佛刹遍于全国各地。许多寺院不仅是传播佛学思想的地方,也是经济单位,许多高级僧人都是大地主。唐武宗时,由于寺院经济威胁到朝廷和世俗地主的经济利益,灭佛运动大兴,会昌五年(845年),仅还俗僧尼即达二十六万,加上未还俗的自然更多。当年全国户籍统计为四百九十五万户,这就是说,不到二十户就有一个和尚,和尚中的上层人士不仅享受世俗地主高堂锦衣的优裕生活,而且比世俗地主更加闲适。饮茶需要耐心和工夫,把茶变为艺术又需要一定物质条件。寺院常建于名山秀水之间,气候常宜植茶,所以唐代许多大寺院都有种茶的习惯。僧人们是专门进行精神修养的,把茶与精神结合,僧道都是最好的人选。

茶文化的兴起与禅宗关系极大。禅宗主张佛在内心,提倡静心、自悟,所以要坐禅。坐禅对老和尚来说或许较为容易,年轻僧人诸多尘念未绝,既不许吃晚饭,又不让睡觉,便十分困难了。禅宗本来是在南方兴起的,南方多产茶,或许南禅宗早已以茶助功。但正式把饮茶与禅宗功夫联系起来的记载却是在北方。唐人所著《封氏闻见记》载:“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晚间不食不睡,茶既解渴,又能驱赶睡神,真是帮了僧人们的大忙。正如唐代诗人李咸用《谢僧寄茶》诗所说:“空门少年初志坚,摘芳为药除睡眠。”茶之成为佛门良友有其内在道理。僧人饮茶既已成风,民间信佛者自然争相效仿。古代文献中有许多唐代僧人种茶、采茶、饮茶的记载,茶圣陆羽本人就出身佛门,做过十来年的小和尚,他的师父积公大师也有茶癖。陆羽的好友、著名诗僧皎然也极爱茶,他曾作诗曰:“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诗中道出了僧人与茶的特殊关系,故唐代名茶多出于佛区大刹。

[图片]

唐 周昉 《调琴啜茗图》

[图片]

唐 佚名 《弈棋侍女图》(局部)

2.茶文化的形成与唐代科举制度有关

唐朝采取严格的科举制度,以进士科取仕,以致非科第出身者不能为宰相。每当会试,不仅应考举子像被关进鸡笼一般困于场屋,就是值班监考的翰林官们亦终日劳乏,疲惫难挨。于是,朝廷特命以茶果送到试场。唐人韩偓所撰《金銮密记》说:“金銮故例,翰林当直学士,春晚人困,则日赐成象殿茶果。”《凤翔退耕传》亦载:“元和时,馆客汤饮侍学士者,煎麒麟草。”这里的“麒麟草”也是指送会试举子的茶。举子们来自四面八方,朝廷一提倡,饮茶之风在士人群中当然传效更快。

3.茶文化的形成与唐代诗风大盛有关

唐代科举把作诗列入主要考试科目。其他科目,如帖经等,被视为等而下之。传说诗人李贺与元稹不投机,元稹来访,李贺说:“元稹不过是明经及第,不见他!”且不论这故事的真假,说明以诗中第确实是士人心中的理想目标。利禄所在,使文人无不攻诗。于是吟咏成风,出现诗歌的极盛时期,成为我国文学史上光辉的一页。诗人要激发文思,要有提神之物助兴。像李白、李贺那种好喝酒的诗人不少,但茶却适于更多不会酒的诗人。所以卢仝赞茶的好处:“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人们说李白斗酒诗百篇,而卢仝却说三碗茶便有五千卷文字,茶比酒助文兴的功效更大了。饮茶必有好水,好水连着好山,诗人们游历山水,品茶作诗,茶与山水自然、文学艺术联系起来,茶之艺术化成为必然。

4.茶文化的形成与唐代贡茶的兴起有关

封建皇帝终日生活在花柳粉黛和肥脆甘浓的环境中,难免患昏沉积食之症。为提神、为消食、为治病,每日饮茶,因而向民间广为搜求名茶,各地要定时、定量、定质向朝廷纳贡,称为“贡茶”。如阳羡茶、顾渚茶,都是有名的贡品。王室饮茶与一般僧侣、士人又不同,不仅要名茶、名水,还要金玉其器,茶具艺术必然得到发展。

5.茶文化的形成与中唐以后唐王朝禁酒措施有关

酒在我国是许多人爱好的传统饮料,它的作用主要是兴奋神经。但酒的原料主要是粮食,倘若国无余粮便很难提倡饮酒。唐朝自贞观初年至开元二十八年(740年),一百一十年间人口由三百万户增长到八百四十一万余户,而由于“安史之乱”造成的农民逃亡又使总粮食产量下降。大量造酒与粮食的紧缺形成矛盾,于是,自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开始在长安“禁酒”,规定除朝廷祭祀飨燕外,任何人不得饮酒。这造成长安酒价腾跃高昂。杜甫有“街头酒价常苦贵”的诗句,并说:“速宜相就饮一斗,恰有三百青铜钱。”有人计算,当时这一“斗”酒的价钱,可买茶叶六斤。民间禁酒,价又极贵,文人无提神之物,茶又有益健康,不好喝茶的也改成喝茶。故《封氏闻见记》说:“按古人亦饮茶耳,但不如今溺之甚,穷日尽夜,殆成风俗,始于中地,流于塞外。”唐代疆域广大,许多边疆民族都进贡称藩,朝廷以茶待使节,并加以赏赐,从此茶和中原茶文化又传入边疆。

我们看到,唐代饮茶不仅已深入社会各阶层,而且更进一步与文人诗会、僧人修禅、朝廷文事、对外交流联系起来。这一切都成为茶文化正式形成的社会机缘。

二、茶圣陆羽

在中国茶文化史上,陆羽所创造的一套茶学、茶艺、茶道思想,以及他所著的《茶经》,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

在我国封建社会里,研究经学坟典被视为士人正途。像茶学、茶艺这类学问,只被认为是难入正统的“杂学”。陆羽与其他士人一样,对于传统的中国儒家学说十分熟悉并悉心钻研,深有造诣。但他又不像一般文人被儒家学说所拘泥,而能入乎其中,出乎其外,把深刻的学术原理融于茶这种物质生活之中,从而创造了茶文化。是什么原因使陆羽走上研究茶学的道路而对茶文化有这种创造性的构建精神呢?要了解这一点,就必须研究陆羽的生平及品格,找到他的思想源流。

1.坎坷的经历

陆羽,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自号桑苧翁,又号竟陵子。生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复州竟陵郡(今湖北天门)人。唐代的竟陵是一个河渠纵横、风景秀丽的鱼米之乡,正如诗人皮日休所写:“处处路傍千顷稻,家家门外一渠莲。”开元、天宝号称唐朝盛世,国家富强,域内安宁,但陆羽却一出生便面临着种种不幸。据《新唐书·陆羽传》和《唐才子传》记载,陆羽是个弃儿,自幼无父母抚养,被笼盖寺和尚积公大师所收养。积公为唐代名僧,据《纪异录》载,唐代宗曾召积公入宫,给予特殊礼遇,可见也是个饱学之士。陆羽自幼得其教诲,必深明佛理。积公好茶,所以陆羽很小便得艺茶之术。据说陆羽离开积公很久之后,积公还深念陆羽所煎茶味,其他再好的茶博士煮的茶都觉得不好,足见陆羽在寺院期间已学会一手好茶艺。不过,晨钟暮鼓对一个孩子来说毕竟过于枯燥,况且陆羽自幼志不在佛,而有志于儒学研究,故在其十一二岁时终于逃离寺院。此后曾在一个戏班子学戏。陆羽口吃,但很有表演才能,经常扮演戏中丑角,正好掩盖了生理上的缺陷。陆羽还会写剧本,曾“作诙谐数千言”。

[图片]

唐 花岗岩石茶具一组十二件

天宝五载(746年),李齐物到竟陵为太守,成为陆羽一生中的重要转折点。李齐物为淮南王李神通之重孙,系王室后裔,为人正直,多政绩,曾开三门砥柱以通黄河漕运。后遭李林甫陷害,由河南府长官贬为竟陵太守。在一次宴会中,陆羽随伶人做戏,为李齐物所赏识,遂助其离戏班,到竟陵城外火门山从邹氏夫子读书,研习儒学。天宝十一载(752年),礼部员外郎崔国辅又因被贬官至竟陵。此时陆羽正精研经史,潜心诗赋。崔国辅和李齐物一样十分爱惜人才,与陆羽结为忘年之交,并赠以“白颅乌犎”(即白头黑身的大牛)和“文槐书函”。崔国辅长于五言小诗,并与杜甫相善。陆羽得这样的名人指点,学问又大增一步。

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所谓开元、天宝盛世结束,唐朝进入一个动乱不安的时期。二十四五岁的陆羽随着流亡的难民离开故乡,流落湖州(今浙江湖州市)。湖州较北方相对安宁。陆羽自幼随积公大师在寺院采茶、煮茶,对茶学早就发生浓厚兴趣。湖州又是名茶产地,陆羽在这一带搜集了不少有关茶的生产、制作的材料。这一时期他结识了著名诗僧皎然。皎然既是诗僧,又是茶僧,对茶有浓厚兴趣。陆羽又与诗人皇甫冉、皇甫曾兄弟过往甚密,皇甫兄弟同样对茶有特殊爱好。陆羽在茶乡生活,所交又多诗人,艺术的熏陶和江南明丽的山水,使陆羽自然地把茶与艺术结为一体,构成后来《茶经》中幽深清丽的思想与格调。

[图片]

唐 洪州窑莲花瓣纹碗及托

自唐初以来,各地饮茶之风渐盛。但饮茶者并不一定都能体味饮茶的要旨与妙趣。于是,陆羽决心总结自己半生的饮茶实践和茶学知识,写出一部茶学专著。

为潜心研究和写作,陆羽终于结束了多年的流浪生活,于上元初结庐于湖州之苕溪。经过一年多努力,终于写出了我国第一部茶学专著,也是中国第一部茶文化专著——《茶经》的初稿,陆羽时年二十八岁。公元763年,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终于平定,陆羽又对《茶经》作了一次修订。他还亲自设计了煮茶的风炉,把平定“安史之乱”的事铸在鼎上,标明“圣唐灭胡明年造”,以表明茶人以天下之乐为乐的阔大胸怀。大历九年(774年),湖州刺史颜真卿修《韵海镜源》,陆羽参与其事,乘机搜集历代茶事,又补充《七之事》,从而完成《茶经》的全部著作任务,前后历时十几年。

《茶经》问世,不仅使“世人益知茶”,陆羽之名亦因而传布。以此为朝廷所知,曾受召任“太子文学”,又“徙太常寺太祝”。但陆羽无心于仕途,竟不就职。

陆羽晚年,由浙江经湖南而移居江西上饶。孟郊有《题陆鸿渐上饶新开山舍》诗云:

惊彼武陵状,移归此岩边。

开亭拟贮云,凿石先得泉。

啸竹引清吹,吟花新成篇。

乃知高洁情,摆落区中缘。

武陵为陶渊明写《桃花源记》的地方,诗人盛赞陆羽把桃源景色再现于此。至今上饶有“陆羽井”,人称陆羽所建故居遗址。

陆羽大约卒于贞元二十年冬或次年春,活了七十多岁。陆羽逝于何地,史家多有争议,有的说在上饶,有的说在湖州。孟郊有《送陆畅归湖州因凭题故人皎然、陆羽坟》诗,详细描述了湖州杼山陆羽坟的情况,故以逝于湖州为确。

陆羽一生坎坷,然而诚如孟子所言,承担天降大任之人,“必先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坎坷的经历对陆羽是一种意志与思想的磨炼。无此种种艰苦,也许不可能有《茶经》的出现。

2.友人交往

要想了解陆羽的茶文化精神,仅知其生平还不够,还要从其与友人交往中了解其思想脉络。

陆羽为人重友谊。《新唐书》本传说他“闻人善,若在己;见有过者,规切至忤人。……与人期,雨雪虎狼不避也”。陆羽无心仕宦、富贵,生平不畏权贵,一生所交者多诗人、僧侣、隐士与高贤。

中国茶文化与佛教有不解之缘,陆羽与僧人也有不解之缘。他自幼为智积禅师收养,壮年后又与僧人皎然结为好友。皎然不仅是中唐著名学僧,也是著名诗僧,为谢灵运十世孙,死后有文集十卷,宰相于

[图片]为之作序,唐德宗敕写其文集藏之秘阁。陆羽与之相识大约在上元初,常互访或同游。皎然的诗多处提到与陆羽的友谊,并描绘与其共同采茶、制茶、品茶的情景。所以,陆羽的茶文化思想吸收了许多佛家原理。

陆羽好友不仅有僧人,还有道士,其中最著名的是李冶。李冶又名李秀兰,自幼聪慧洒脱,喜琴棋书画诸艺。长成出家,做了女道士。她尤擅格律诗,被称为“女中诗豪”。天宝间,玄宗闻其名,曾召入宫中一月。陆羽在苕溪,与皎然、灵澈等曾组织诗社,李秀兰多往与会。秀兰晚年多病,孤居太湖小岛上,陆羽泛舟前去探望,李秀兰还写诗以志,足见其友谊之深。陆羽在《茶经》中,将道家八卦及阴阳五行之说融于其中,反映了他所受道家影响也不小。

陆羽交往最多的是诗人、学士。其中最著名的有皇甫冉、皇甫曾、刘长卿、卢幼年、张志和、耿

[图片]、孟郊、戴叔伦等。这些人大都是刚正率直并深有抱负和学识的人。一次陆羽问张志和最近与谁人经常往来,志和说:“太虚为室,明月为炫,同四海诸公共处,未尝少别!”足见其胸襟。其《渔歌子》云:“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陆羽所交诗人大多崇尚自然美,这对陆羽在《茶经》中创造美学意境大有影响。耿

[图片]为“大历十才子”之一,曾与陆羽对答联诗,作《连句多暇赠陆三山人》(“陆三”是诗友们排行送陆羽的别号)。此诗二人联句,长达二十四句,耿盛赞陆羽对茶学的贡献:“一生为墨客,几世作茶仙。茶仙”之名即由此而来,耿已断定《茶经》必名垂后世。戴叔伦更是陆羽知音。戴曾遭同僚陷害,后来冤案昭雪,陆羽特与权德舆等各作诗三首相庆。由此亦见陆羽之人品。

陆羽友人中,最值一书的是颜真卿。颜以书法为后世称道,其实,他还是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安史之乱”爆发,颜真卿正任平原郡太守,胡骑残暴河北,唯真卿战旗高扬,并领导了河北抗敌斗争,使平原郡与博平、清河得以独保。代宗时,谏朝廷、揭叛臣,忠耿刚烈。颜氏于政治、军事、法律、书法、音韵、文字学皆有造诣。大历八年,他到湖州任刺史,与皎然、陆羽结为挚友。他组织词书《韵海镜源》的编写,多达五百卷,有许多文士参加,陆羽是其中重要成员。这对陆羽加深儒理,在《茶经》中以中庸、和谐思想提携中国茶文化精神甚有助益。

陆羽受儒、道、佛诸家影响,而能融各家思想于茶理之中,与他一生结交这么多有名的思想家、艺术家有很大关系。《茶经》绝非仅述茶,而能把诸家精华及唐代诗人的气质和艺术思想渗透其中,因此才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理论基础。

3.博学多才

我们从《茶经》本身即可看到,陆羽对自然、地理、气候、土壤、水质、植物学、哲学、文学都有很深的造诣。所以《茶经》的出现绝非一日之功,而是靠长期多方面知识的积累。事实上,陆羽确实多才多艺。他幼年学佛,少年学戏,青年开始钻研孔氏之学,又多与诗人交往,并擅长诗赋。此外,陆羽还擅长书法、建筑和方志学。他评价颜体的奥妙说:书法家徐浩习王羲之笔法,只得其“皮肤鼻眼”,而颜真卿能“得右军筋骨”,所以表面不像,却青胜于蓝,能够创新。其见解十分精辟。

唐代对地理学十分重视,各州府三年一造“图经”送尚书省兵部职方,于是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地理学家。陆羽不是朝廷命官,但每到一地便留心于地方情形。颜真卿的《湖州乌程县杼山妙喜寺碑铭》曾记载,陆羽曾作《杼山记》。《湖州府志》又说他曾作《吴兴记》。陆羽所作方志著作,今可考证者有:

(1)《杼山记》,记湖州杼山地理、山川、寺院。

(2)《图经》,记湖州苕溪西亭之由来及方位、自然环境。

(3)《吴兴记》,可能是湖州地区全面的地理、风俗情况,故《湖州府志》称其为“本郡专志之肇始”。

(4)《惠山记》,述无锡周围山川、物产、掌故。

(5)《灵隐山二寺记》,记余杭灵隐山之山水、寺庙等。

陆羽还精通建筑学。颜真卿曾在湖州杼山妙峰寺造“三癸亭”,系大历八年十二月二十一日成,恰逢癸年、癸月、癸日,故以“三癸”名之。此亭为陆羽设计建造,颜真卿记事并书写,皎然和诗一首。三大名人集于一处,也算一绝了。皎然诗下有注:“亭即陆生所创”。另外,陆羽居上饶时也曾自造山舍,依山傍水,凿泉为井,临山建亭,植竹林花圃。诗人孟郊惊叹其将陶渊明笔下的风景再现,说他造的亭可收云贮雾;凿石所引山泉及所植迎风而啸的竹林,可谐管弦之声。可见,陆羽又深得古代造园之法。我们在《茶经·五之煮》中,曾看到陆羽形容茶汤滚沸时的极美文字,如“枣花漂然于环池之上”,“回潭曲渚青萍之始生”等,如无对园林艺术的体验,怎可将大自然微妙搬到茶釜之中!

陆羽刚直,一生卓尔不群。正是他的人生经历、拓落性格、深邃的学识、广博的知识使他能深明茶之大道。陆羽虽深沉,但并不孤僻,他会做诙谐之戏,热爱生活,热爱自然,更关心国家,关心百姓。无论对学问、事业、友谊都十分执著。为写《茶经》他远上层崖,遍访茶农,经常深入民间。正如皇甫冉《送陆鸿渐栖霞寺采茶》诗中所写:

采茶非采菉,远远上层崖。

布叶春风暖,盈筐白日斜。

旧知山寺路,时宿野人家。

借问王孙草,何时泛碗花。

正是这种不畏艰苦、不断追求、深入实际的精神,使陆羽对茶的各个方面了解得那样细致、深入,用心血和汗水写下了不朽的《茶经》。

三、陆羽的《茶经》及唐人对茶文化学的贡献

陆羽的《茶经》,是一部关于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道原理的综合性论著。它既是茶的自然科学著作,又是茶文化的专著。

关于陆羽的茶艺和茶道思想,我们在第二编中还有专门论述,所以,这里仅介绍该书的一般情况及其有关茶艺的大体内容。

《茶经》共十章,七千余言,分为上、中、下三卷。十章目次为: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

一之源,概述我国茶的主要产地及土壤、气候等生长环境和茶的性能、功用。他说:“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当时两人合抱的大茶树,其树龄当上推千百年,证明了我国茶的原生树情况,雄辩地证明了我国是茶的原生地。陆羽还介绍了我国古代对茶的各种称呼,从文字学的角度证明茶原产我国。在本章,陆羽又从医药学角度指出茶的性能和功用,说“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有解除热渴、凝闷、脑痛、目涩、四肢烦懒、百节不舒的功用。

二之具,讲当时制作、加工茶叶的工具。

三之造,讲茶的制作过程。

四之器,讲煮茶、饮茶器皿。

五之煮,讲煮茶的过程、技艺。六之饮,讲饮茶的方法、茶品鉴赏。七之事,讲我国饮茶的历史。总之,五、六、七三章集中反映了陆羽所创造的茶艺和茶道精神。煮茶过程不仅被陆羽生动地艺术化,而且他运用古代自然科学的五行原理强调煮茶应注意的水质、火候。茶用名茶至嫩者,精制封存以待用,不使精华散越。火用嘉木之炭,而忌膏木、败株。水用山中乳泉,涓涓江流,离市之深井。煮茶讲究三沸,还要欣赏其波翻浪涌的美妙情景。保其华,观其色,品其味。在陆羽笔下,饮茶绝不像煮肉、熬粥一般为生存而造食,而是把物质的感受与精神的修养、升华联系到一起。陆羽说:“天育万物皆有至妙……所庇者屋,屋精极;所着者衣,衣精极;所饱者食,食与酒皆精极之。”也就是说,衣食住行都要追求精美的情趣。所以,他把饮茶过程也看作精神享受的过程。七之事,总结了我国自神农、周公以来饮茶的传说和历史,使人们看到一个不断升华、发展的过程,也是我们研究茶文化发展史的基本材料。

八之出,详记当时产茶盛地,并品评其高下位次,记载了全国四十余州产茶情形,对于自己不甚明了的十一州产茶之地亦如实注出。这种对科学认真、执著的态度,即使在今天也值得我们效法。

九之略,是讲饮茶器具,何种情况应十分完备,何种情况省略何种器具。野外采薪煮茶,火炉、交床等不必讲究;临泉汲水可省去若干盛水之具。但在正式茶宴上,“城邑之中,王公之门”,“二十四器缺一则茶废矣”。

最后,陆羽还主张要把以上各项内容用图绘成画幅,张陈于座隅,茶人们喝着茶,看着图,品茶之味,明茶之理,神爽目悦,这与端来一瓢一碗,几口灌下,那意境自然大不相同。

且不论陆羽对茶的自然科学原理论述,仅从茶文化学角度讲,我们看到,陆羽确实开辟了一个新的文化领域。

第一,《茶经》首次把饮茶当作一种艺术过程来看待,创造了烤茶、选水、煮茗、列具、品饮这一套中国茶艺。我们把它称为“茶艺”,不仅指技艺程式,而且因为它贯穿了一种美学意境和氛围。

第二,《茶经》首次把“精神”二字贯穿于茶事之中,强调茶人的品格和思想情操,把饮茶看作“精行俭德”、进行自我修养、锻炼志向、陶冶情操的方法。

第三,陆羽首次把我国儒、道、佛的思想文化与饮茶过程融为一体,首创中国茶道精神。这一点在“茶之器”中反映十分突出,无论一只炉,一只釜,皆深寓我国传统文化之精髓。这一点在第二编还要详加论证。

由此看来,不能把《茶经》看作一般“茶学”,它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物质与精神的巧妙结合。

《茶经》问世,对中国的茶叶学、茶文化学,乃至整个中国饮食文化都产生巨大影响。这种作用,在唐朝当时即深为人们所注目,耿

[图片]当时便断定陆羽和他的著作将对后世产生长远影响,因而称他为“茶仙”。《新唐书》说“羽嗜茶,著《经》三篇,言茶之源、之法、之具尤备,天下益知茶矣。时鬻茶者至陶羽形置炀突间,祀为茶神”,“其后尚茶成风,时回纥入朝,始驱茶市”。说明在唐代人们就已把陆羽称为“茶神”。关于民间以陆羽为茶神的事还有其他文献记载。《大唐传》载:“陆鸿渐嗜茶,撰《茶经》三卷,常见鬻茶邸烧瓦瓷为其形貌,置于灶釜上左右,为茶神。”《茶录》曾记载了一个故事,说唐代江南有一个驿馆,其管理者自以为很会办事,请太守去参观。馆中有酒库,祀酒神,太守问酒神是谁,驿官说是杜康,太守说:“功有余也。”又有一茶库,也供一尊神,太守问:这又是何人?驿官说是陆鸿渐,太守大喜。宋代著名诗人梅尧臣评价说:“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春茶。”宋人陈师道为《茶经》作序说:“夫茶之著书自羽始;其用于世,亦自羽始。羽诚有功于茶者也。上自宫省,下逮邑里,外及异域遐陬,宾祀燕享,预陈于前。山泽以成市,商贾以起家,又有功于人者也。”

《茶经》问世,民间或官方都很重视,历代一再刊行,宋代已有数种刻本。《新唐书》《读书志》《书录解题》《通志》《通考》《宋志》俱载之。《四库全书》亦收入。可考的本子有:宋《百川学海》本,明《百名家书》本、《格致丛书》本、《山居杂志》本、《说郛》本、《唐宋丛书》本、《茶书全集》本、《吕氏十种》本、《五朝小说》本、《小史集雅》本、华氏刊本、孙大绶本,清《学津讨原》本、《唐人说荟》本、《植物名实录考》本、《汉唐地理书丛钞》本,民国《湖北先正遗书》本等,近二十种。

[图片]

唐 邢窑白釉狮纹执壶

[图片]

唐 越窑盏

为《茶经》作序、跋的有:唐人皮日休,宋人陈师道,明人陈文烛、王寅、李维桢、张睿、童承叙、鲁彭等。

《茶经》早已流传到国外,尤其是日本,人们十分注意对陆羽《茶经》的研究。目前,《茶经》已被译成日、英、俄等国文字,传布于世界各地。

陆羽的《茶经》,是对整个中唐以前唐代茶文化发展的总结。陆羽之后,唐人又发展了《茶经》的思想。如苏廙著《十六汤品》,从煮茶的时间、器具、燃料等方面讲如何保持茶汤的品质,补充了唐代茶艺的内容。唐人张又新著《煎茶水记》,对天下适于煎茶的江、泉、潭、湖、井的水质加以评定,列出天下二十名水序列。张又新声称他所列名水为陆羽生前亲自鉴别口授,但实际上他的观点常与陆羽相悖,故后人认为是假托羽名讲他个人的主张。不过,张氏此作将茶与全国名水相联系,引起茶人对自然山水的更大兴趣,使山川、自然在更广阔的意义上与茶结合,进一步体现中国茶文化学中天、地、人的关系,还是有所贡献的。在茶道思想方面,唐人刘贞亮总结的茶之“十德”,卢仝通过诗歌总结茶的精神作用等,都具有深刻的意义。此外,温庭筠曾作《采茶录》,虽仅四百字,但却以诗人、艺术家的特有气质,把煮茶时的火焰、声音、汤色皆以形象的笔法再现,也是很有特点的作品。至于唐人诗歌中有关茶的描写便更多了。

总之,唐朝是中国茶文化史上一个划时代的时期。

小说《中国茶文化》试读结束,继续阅读请看下面!!!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