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路漫漫亦灿灿(抖音热门)预订
最具实力派作家“爱吃番茄玉米的哈密瓜”又一新作《前路漫漫亦灿灿》,受到广大书友的一致好评,该小说里的主要人物是抖音热门,小说简介:前路漫漫亦灿灿...
部落与部落的相遇,带来的是不同的物质和信息以及技术的应用。此时为了获得更多的信息和物质,有两个选择,要么交换要么占有。不论是游牧文明还是农耕文明,防止外来族群对现有生存资源的占有都是必须的。所以,在两个实力相差不多的部落之间,因为趋利避害的原则,抢占的风险都很大,此时交换成了更好的选择。既然选择交换,怎么交换就成了一个问题。已知在早期的以物易物的交换形式下,双方对物质的价值认定不同,所以交换寻求的是双方都认为合理的结果,即寻求双赢。这种以物易物的方式完全的取决于双方对对方所持价值的判定,是一种很模糊的判断行为,这种交换行为在两方交换时是一件很合理且方便的交换行为,但是当交换行为成为三方交换时,因为三方对价值的不同判断,交换的多少会发生改变。
比如甲部落跟乙部落交换,一头牛换两只羊,甲部落跟丙部落交换,一头牛能换三只羊,很显然,此时甲部落更愿意跟丙部落进行交换。且因为牛跟牛之间不一样大,很难进行明确的价值判断,在只有双方进行交换的时候,一次性交换多少物质完全靠商量,在三方共同交换的时候这种办法就行不通。此时,需要对所持物质进行量化,便有了货币,即引入一个第三方物质对现有物质进行量化。在中国发现的最早的具有这种功能的物质是贝壳,为了方便交换,货币开始走进人类历史。货币的出现不仅仅是方便了多方交换,也带来一个新的分工——商业。而商人的出现也带来了另外一个行为——交易。商人的出现促进了部落与部落之间交换的需求,也使得货币成了人类自我奴役的工具,这一点后面再说。
在部落与部落之间互通有无的过程中,除了“交换”这种方式外还有一种方式是“抢”。前面说到农耕文化生存选择的优先级是“守”,而游牧文化生存选择的优先级是“抢”。农耕文化也是由游牧文化发展而来的,所以当面对比自身弱小的部落时,如果有绝对的优势,“抢”无疑比“换”更合理。不论是哪个部落开始“抢”,在“抢”的过程中,必然带来反抗和伤亡。此时,语言和文字再一次起到了作用,在部落与部落的见面过程中,“抢”这个信息必然会流传到别的部落,而原有的部落伤亡后也会进行记录。事实上,在早期对弱小的部落进行抢劫的过程中,除了女性,其他成员一般都会选择杀死,这不仅是生存的原则,也是繁衍的需求。依然是趋利避害的原则,这种信息必然开始使得一些部落开始对这种行为进行防范,而被抢的部落如果能剩下成员则会对抢劫的部落生出仇恨。仇恨一旦开始,便再也不容易消失,而能够对抗强大的部落的唯一方式,便是自身也足够强大。只有组织才能对抗组织,只有强大的组织才能对抗强大的组织,所以部落在仇恨和防范的带动下走向了融合,也走向了战争。人类再也没有了世外桃源,也没有了岁月静好,有的只有不断建立一个更强大的集体。
新的集体
为了对抗和防范一个强大的集体,必然也要建立一个强大的集体。随着各个部落之间的战争与融合,一个叫做民族的新的集体开始出现在了这个星球上。民族的诞生依托地域的限制,暂时的让战争得到了缓解,但民族已经告别了部落时代,与部落时代不同的是,民族真正的走向了信息的迷雾。但生存依然是生命的第一需求,为了保障这种需求,分工合作正式走向专业化,组织架构也正式走向精细化。
在战争的作用下,迫使一个个部落开始融合,融合的目的是为了有能力对抗另一个强大的集体。但融合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如何保障个体的生存需求,且比起游牧民族,农耕民族对这种需求更迫切。在冷兵器时代,游牧民族的成年男性是天生的战士,由于“抢”是民族的底层思维模式,在相对稀缺的生存资源的选择下,体弱的新生儿会直接被抛弃,为了保障种族的繁衍,女性则会成为强大男性的财产。这也是为什么在早期的游牧民族的意识中,女性在依靠的男性死亡后会作为财产被另外的男性继承。在长期的生存选择下,游牧民族中只有强壮的男性才得以生存,这种选择使得强壮的男性在保护部落的财产的同时,还需要不断的寻找新的生存资源,这种寻找新的生存资源会在食物短缺的冬季显得尤为迫切,所以驯养马增加移动速度成了游牧民族的特色,当然,游牧民族离建立真正的组织还有很长的一段路。与此同时,农耕民族需要长期的从事农业活动,农耕民族男性的身体强度对比起游牧民族男性的身体强度来讲,显然要差上很多,这种差异是长期的自然选择的结果,但为了防范游牧民族的侵袭,也为了防范同为农耕民族的其他集体,农耕文明开始率先走上了精细组织构架的道路。
在一个相对广阔的地域上建立一个精细化的组织架构,还需要保障个体的生存需求,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任何的不容易在时间的作用下总能够得以解决。农耕文明选择了让失败的部落去从事繁杂劳累的体力活动,组织架构正式开始进行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工。之前说过民族真正的开始走向了信息的迷雾,在进行精细分工的合作中,进行体力劳动也是需要学习的一件事,为了让失败的集体一直从事体力劳动,也为了组织的稳定,各种抽象概念出现在了组织中,比如荣誉、比如信仰、比如阶级等等。很显然,抽象概念并不能够稳定的保证让一部分人安心从事体力劳动,货币这一工具开始在组织构架中展现出威力,一手拿着抽象概念,一手拿着货币工具,农耕文明开始了自我奴役的道路。
这条自我奴役的道路成果是显著的,比起游牧文明,农耕文明率先完成了组织架构的精细化,也让分工合作走向了专业化,同时,建立起了一个崭新的生产体系、分配体系和防御体系。各种抽象概念为了配合组织稳定的需求,在对环境、技术、社会结构和思想体系等方面有了足够的认知后,开始创造和融合,经过演化成为一个民族的文化。游牧文明要走到这一步还需要很久。
国家和意识形体
农耕文明通过对自我的奴役率先完成了社会分工的专业化和组织构架的精细化,但是显然,融合的道路不会停止。在融合的过程中会产生新的仇恨,也会形成新的集体。同为农耕文明的集体之间有仇恨和战争,也有交流与合作,农耕文明跟游牧文明之间也有仇恨和战争,同样也有交流与合作。人类突破了地域的限制,世界迎来了一个新的大乱斗,这个大乱斗的结果是一个名叫国家的集体正式形成。
早期的国家跟现代的国家显然不能同一而论。在部落与部落的融合中,地理限制让同一地区内的成员形成了一个新的集体,现在我们把这个集体叫做民族。这种依托地理限制形成的新的集体理所当然的受到地理环境的限制,各种地理环境下形成的新的集体的体量是不同的,所以新的集体之间的实力也是不同的,又一次的冲突和融合,形成了早期的国家。到这里,每一个学过历史的中国人应该都知道了,禹建立夏国的历史。夏以一个新的集体形式出现在了这片土地上,此时国家还有别于现代的国家,但已经初步的具有了现代国家的雏形。与此同时,在其他地理环境中,也出现了这种新的集体,现代科学称之为四大文明古国。
从与世无争的部落生活,到冲突不断的国家集体的出现,都是为了生存。世界依然是原来那个世界,但不同集体之间的生存需求,让不同的集体有了对这个世界不同的认识。从音节对信息的第一次固定,到不同的地理环境下演变出的不同集体和文化,使得各个新群体有着不同的意识形态。
在说意识形态之前,还要说一下第三次对信息的固定。音节对客观事物第一次进行了信息固定,语言和文字对信息进行了第二次固定,但是随着信息的越来越多,传统的交流就不再能够方便快速的传递信息这一目的了,所以有了第三次对信息的固定——专有名词和习惯表达。比如“意识形态”这个词,意识形态是一个社会集体对事物的理解、认知形成的观念的集合,它是观点、概念、思想、价值观等要素的总和。但是在信息的传递和交流的过程中,个体不能先解释一遍概念,再进行自己想要的表达,所以专业名词开始对概念进行了一次信息固定。又因为所处集体的不同,有着不同的习惯表达。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中形成了语言和文字,不同语言和文字环境对客观事物的表达让不同集体对认知产生了一次偏差,这种偏差不仅表现在不同语系环境中,也表现在同一种语系的不同语言中,即便使用同一种语言的不同群体之间也会有偏差。比如“电脑”,在一个使用中文且知道电脑是什么的人脑中会很快的形成一个具体的印象,但一个没见过电脑的小孩显然无法理解,而同为成年人的不通中文的外国人也无法理解。这种不理解进一步造成了信息的偏差,且同样的词有时候在不同的专业中表达的也不是同一意思,这种需要前置知识进行认知的表达,在造成认知偏差的同时也形成了另外一种交流方式——潜台词。在使用同一种语言的人面前,通常表现为对方说的每个字都理解,但是连在一起就听不懂了。第三次对信息的固定让表达变得多样化,也让认知出现了更多的差异化,但这些都是很具体的东西,继续说回意识形态的形成。
从部落到国家,在集体与集体的交流和融合中,一种普遍的认知和价值观开始出现在新的集体中,这种通用的认知体系成了这个新的集体对身处环境的普遍认识。有必要说明的是,即便这种认知体系成为了集体对所处环境的共同认识,但是身处集体中的个体,因为处在信息的迷雾中,只能进行选择性学习的原因,并不是每个个体都会产生出同样的认识和理解。经过三次对信息的固定,不同的集体形成了不同的理解,以及有了不同的表达方式。这种不同在不同的集体之间产生新的矛盾和冲突的同时,也在各个集体的内部不断的产生矛盾和冲突。但因为生存优先级的原因,内部矛盾需要让步外部矛盾,即在面对生存的选择时,小集体之间的冲突和矛盾需要让步大集体之间的冲突和矛盾。一切都是为了生存而作出的自然选择,这种集体的需要不以个体的意志而转移。集体对生存的需要所形成的共同的认知和价值观,成了集体的意识形态,其目的是为了保证集体内部合作的正常运行。换句话说,从集体的角度讲,意识形态是为了保障集体能更好的生存和延续。
走进现代
融合的道路是不会停下的,农耕文明通过自我奴役率先组织起了更大的集体,这个集体在不断的向外的需求和扩张中最终形成了国家这种集体形态。但是很显然,即便是国家的出现,融合的道路依然不会停下。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的集体在交流中不断的产生出新的矛盾和冲突,也产生新的仇恨和战争,这种斗争一直需要走到大一统才暂时的结束。
经过不断的纷争和冲突,在亚洲的东方这片土地上,由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第一次完成了大一统。比起其他的文明,在东亚的这个农耕文明第一次暂时结束了内部的混乱战争,也第一次对生存地域进行了相对完全的掌握。一个强大的集体是为了对抗另一个强大的集体,若是没有了外部的威胁,靠自我奴役形成的集体会迅速瓦解掉。得益于独特的地理环境,让这片地域上的人还需要面对来自北方的威胁,所以中国人开始修建长城对北方游牧民族进行抵御。长城的修建让东亚这片地区上生存的人再一次有了和部落早期的相对安全的生存环境。还是那句话,一切都是为了生存,外部威胁变小后,内部矛盾就开始凸显,而这种解决内部矛盾的路让这个大一统的国家不断的分分合合走了几千年。
在东亚率先完成大一统后,北方的游牧民族依然需要生存,此时的北方游牧民族只有两个选择,向西寻找新的生存机会和向南寻找机会劫掠。由于游牧民族的身体先天的适合战斗,又因为驯化马带来的强大机动性,所以选择两条路同时进行,一旦有机会就南下抢劫一番。完成大一统的东亚人,偶尔会分裂,但总能再次聚合,便得益于此。面对大一统的集体,此刻,游牧文明才在生存的威胁下真正走向了精细的组织化。
面对生存,两种文明之间不光有冲突也有交流,这一次,大一统的农耕文明真正变得强大,游牧文明开始向农耕文明进行学习。游牧文明开始学习农耕文明如何组织和分工,但文明的内部对生存的需要是不同的,显然不能照搬农耕文明的分工模式,地理环境的限制也让游牧文明没有大量种植的可能。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强大的邻居迫使游牧民族开始学习和扩张,同时也伴随着交流和侵略,这个世界第一次开始了真正的全面认识融合。
以国家为单位的集体开始了互相认识和学习,同时也在互相取长补短,新的接触开始,纷争再起。比起完成大一统的社会构架和组织力,对生活在华夏北方的游牧民族来说,西方的集体显得弱小很多,所以在某一个时期,学习完了东亚农耕文明是如何对内进行组织的社会构架后,这一支游牧民族将这股组织的风吹向了整个欧洲。弱小就要挨打,这是从部落时期就有的共识,挨打了就要去学习如何变得强大,所以世界开始被全面的同化。
经过不断的摸索和学习,完成大一统的东亚农耕文明开始沉迷于自身的强大,着重解决内部分配问题,与此同时在欧洲的某国率先完成了战斗工具的升级。战斗工具的升级第一次突破了人员和年龄的限制,让一个小集体有了对抗大集体的可能,这一次大航海的风开始吹遍全世界,侵略成了世界的主旋律。随着侵略,货币第一次真正完成了对整个人类的奴役,人生不再是旅程,而成了比赛。
随着大航海的风吹遍全世界,信息开始全面的汇总,人类第一次对这个星球有了较全面的认识。但是,交流和融合是不会停止的,仇恨和战争依然在继续。又经过了几百年的交流和融合,迎来了技术和信息的双重爆炸,人类摆脱了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主要生活方式,开始了真正的融合。经过信息和技术的长久总结和探索,第一次工业革命爆发,商业将信息和技术带向全世界,人类对工具的使用进入全新的领域。商业将对工具的全新使用带向全世界的同时,也终于敲醒了东亚的这个率先完成大一统的农耕文明,使之将沉迷解决内部分配问题的目光再一次放到了外部威胁中,人类文明开始进行全面的交流和学习,也互相防备和警戒。
从原始人扩散到全世界,到完成客观事物信息的收集和总结,再到信息的汇总和技术的应用,人类走了很长很长的路,这条路上伴随着交流与融合,也伴随着流血和牺牲。乘着工业革命的风,人类走进了现代。融合并未完成,流血还在继续,冲突依然不断,两种文明思维下的群体为了生存而引起的误会和纷争还在不断上演,但是,与不知名海底的第一个细胞一样,生命来到了另一片深海。被信息蒙住双眼的人类,会是解放自己还是完全的自我奴役犹未可知,但我想,生命的存在本不应该只是一场比赛。
认识社会
拆积木
当了解了这个世界的发展脉络后,便可以将盯住历史的目光转向组织架构。个体的生命是有限的,人生不过百年,这个世界从人出现的那一刻,到现在已经经过了很久很久,没有人能完整的经历整个历程,但人类就这样从远古生活到了现在。还是那句话,这个世界是连续的,认知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一个社会既然能像现在这样运行,那么应该意识到,必然有一种内在逻辑保证了它像现在这样正常的运行,现在我们需要找到这个运行的逻辑。
在找这个逻辑之前,需要先说一点,就是信息的传递过程。经过三次对信息的固定后演化出的现在的信息传递系统,必然导致个体对信息理解的偏差,受教育方向的不同会对信息的理解不同,同时,对受教育较少的人来讲,第三次信息固定的理解或许会较为困难。为了能更容易理解,我尽量去使用最普遍的表达方式,如果后面出现了不理解的地方,自己去查资料。
当寻找一个事物的内部逻辑的时候,总是先要去对表象进行认识,比如“苹果”,要先有苹果,然后才会了解什么是苹果,最后才会去了解苹果是怎样生长的。即有什么、是什么、为什么的认识路线,所以先来看有什么。"